冬虫夏草是一种偏低温型线℃,经培养有少部分菌株对于稍高温度表现出一定的适应性,在21℃下也能生长。在PPDA培养基上菌丝生长缓慢,菌落初为白色绒毛状,渐渐变灰白色,有黑色素分泌到培养基中。
氮源。人工培养的最佳氮源是奶粉,其后依次为黄豆粉、酵母粉、麦麸,最差的为蛋白胨和硝酸铵。
2.温度。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是15℃左右,多数菌株在20℃以上生长不良,28℃停止生长。
气候。原产地的气候特点是气温低、昼夜温差大、无绝对的无霜期,局部存在现代冰川,一年之中气候差异较大,属青藏高原气候。
现有冬虫夏草的人工栽培方法,大多属于半人工栽培方法,即在虫草的天然生存环境集中较大虫口,通过自然感染的方式来获得虫草子实体的方法。这时如采用人工喷洒菌液的有效方法,可增加子实体生产量。
(1)栽培季节。野外栽培:1年内可分春季与秋季两季栽培,春季于 5~6 月,秋季在 9~11 月。
冬虫夏草生长在青藏高原海拔3000~5000米的高山草甸地区,整个生长过程处于严酷的高寒条件下。由于野生资源遭到掠夺式采集,濒临枯竭,价格已经成百上千倍地上涨。因此,人工栽培成为解决这一难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冬虫夏草人工培育子实体难度极大,涉及菌种分离、寄主昆虫饲养、寄主侵染和子实体形成条件等较为困难的技术难题。现将冬虫夏草的人工驯化与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3)管理与收获。栽种后土壤的湿度应保持在40%~50%,并防止践踏和鸟类啄食。在合理的管理下,坑内幼虫会很快感染、僵化,在虫体表面逐渐长出白色菌丝。一般生长120天(扣除夏季6~7月休眠期),才能长出达到药用标准的虫草。春种虫草到翌年芒种前后挖出,秋种的虫草到来年8月上旬挖出。挖出后先放入60~80℃的热水中浸泡10~15分钟,捞出再用清水冲洗晒干或烘干即可。
⑴斜面菌种和菌丝悬浮液:将保存于冰箱中的中国被毛孢斜面菌种,移植到斜面PG电子官方网站介绍或茄子瓶培养基上,放入培养箱中扩大培养,待长满斜面后,将菌种移入无菌水中,制成悬浮液备用。
⑵子襄孢子悬浮液:采集天然虫草子座上的子襄孢子,制成较浓的子襄孢子悬浮液。其液体培养基配方为马铃薯200克(煮水),蔗糖20克,磷酸二氢钾3克,硫酸镁1.5克,维生素B10毫克。将孢子悬浮液稀释到5%~10%,即可进行人工接种。
【摘 要】冬虫夏草与人参、鹿茸齐名,是著名的三大补品之一,其药用价值早已家喻户晓。近代PG电子官方网站介绍医学研究认为:冬虫夏草具有抑制肿瘤、调节免疫力、抗菌、抗肝炎、肾炎、抗缺氧、抗惊厥、升血小板、降低胆固醇、增加冠状动脉流量和镇静等作用,能影响机体核酸及蛋白质代谢,同时对肺气肿、高血脂症、
寄主昆虫:主要在野生寄主昆虫、野生饲料和适宜的自然环境下进行野外人工饲养。
冬虫夏草接种的关键在于选择寄主昆虫抗菌性薄弱的幼虫期,尤其是刚蜕皮和取食活动激烈、摩擦损伤率较高的时期。当饲养的蝙蝠蛾幼虫达4~6龄,有2/3以上的幼虫蜕皮时,把幼虫集中。接种时先用冬虫夏草的子襄孢子制成较浓的孢子悬浮液。用喷雾器均匀地喷到幼虫体上,每天喷2次,共喷3天。在野外人工饲养时,喷菌应在阴天或傍晚太阳落山时进行,也可选择在晚上8时左右进行喷洒,这时不仅紫外线较弱,而且幼虫较为活跃。在人工气候室饲养时,为了提高感染率,也可在幼虫的食物中混入冬虫夏草的菌丝体或子襄孢子,让幼虫增加接触感染的机会。感染冬虫夏草菌的幼虫缓慢死亡并最终僵化。
寄主。蝙蝠蛾属幼虫。对饲料要求不严,喜食蓼科、莎草科、禾本科、毛茛科、龙胆科等高山草甸植物的细嫩须根和鳞茎。
目前冬虫夏草的人工栽培远未达到产业化生产的水平,但模拟天然环境已能培育出冬虫夏草的子实体。现将部分研究进展简介如下:
1.菌种。为增加蝙蝠蛾幼虫对虫草菌的感染率,应预先制备菌丝及孢子悬浮液,喷洒在饲料中和幼虫体上。
(2)栽培方法。野外栽培一般采用坑栽法。将野外采回的或在野生条件下饲养的幼虫,放入一个排水良好、日照少、易保湿的土坑内,坑深20~25厘米,长度因地势而定。坑内平铺10厘米厚的腐殖质丰富的砂壤土,土中放入寄主蝙蝠蛾喜食植物的根叶,同时边拌边喷入100~200毫升/平方米菌液,随后将已经喷了3天菌液的幼虫放入土坑内,在覆土面上盖一层树叶、草根、菜叶等。
【关键词】冬虫夏草;人工驯化;栽培;降低胆固醇;蛋白质代谢;药用价值;抑制肿瘤;冠状动脉
冬虫夏草与人参、鹿茸齐名,是著名的三大补品之一,其药用价值早已家喻户晓。近代医学研究认为:冬虫夏草具有抑制肿瘤、调节免疫力、抗菌、抗肝炎、肾炎、抗缺氧、抗惊厥、升血小板、降低胆固醇、增加冠状动脉流量和镇静等作用,能影响机体核酸及蛋白质代谢,同时对肺气肿、高血脂症、肾功能衰竭及更年期综合征有较好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