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G(中国电子)官方网站-新时代电子游戏平台

湖北日报:强县富民兴村 打造城乡融合宜昌样板-PG电子商务中心
PG电子商务中心-商务部直属事业单位|专注电子数据交换与数字商务服务
湖北日报:强县富民兴村 打造城乡融合宜昌样板
栏目:行业动态 发布时间:2025-04-10 17:40:52

  

湖北日报:强县富民兴村 打造城乡融合宜昌样板

  在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征程上,如何牢牢立足“强县”“富民”“兴村”三条跑道,打造城乡融合的新样板?

  近年来,宜昌市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将实施强县工程纳入全市“四个重大”工作机制,高规格开展强县工程重点项目调研,深入实施强县、富民、兴村三项行动,守牢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数字,记录着农民的幸福指数和乡村振兴的成色。2024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1221亿元、总产值全省第一,八大重点农业产业链综合产值突破2400亿元,6个产业集群入选全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全省第一。深入实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点军区获评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秭归县获评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宜昌市强县工程考核连续两年全省第一,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考核分别实现“五连优”“七连好”。

  绿野耕耘,万物争春。宜昌以最高标准、更高起点、更高目标,加快建设农业强市,奋力为湖北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作出更大贡献。

  郡县治,天下安。县城地处“城尾乡头”,是链接城乡、聚集人口的核心载体,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

  宜昌以县城为龙头,实施“优化功能强县”行动。按照“东部生产、西部生态、中部生活”总体空间格局,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打造城乡融合桥头堡。

  宜都、枝江、当阳、夷陵等东四县,聚焦现代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生命健康等重点产业,推动产业在底层和共性关键技术领域实现突破,构建各具特色、结构优化、富有竞争力的县域产业体系。2024年,奥克拉、宁磷精制磷酸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新能源电池“四大主材”在枝江实现闭环,枝江化工新材料、生命健康两大根植性主导产业产值超过600亿元。

  西部山区县实行“一县一策”。兴山依托兴发集团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五峰以“一茶两中”“全域旅游”为抓手,打造全省生态低碳茶产业基地和康养度假旅游目的地;长阳以清江抽水蓄能项目为牵引,加快清洁能源全业态布局,打造全省清洁能源基地。

  双顶双坡四出檐,脊翘梁挑本土色。坡顶林、坡上居、坡下田、坡谷溪,错落有致的建筑与山水林田和谐共融……拒绝千房一面,远安县持续开展农房图集推广运用,展现传统民居浓郁的乡土色彩。九子溪小区入选住建部现代宜居农房典型案例集。

  完善县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升县城产业集聚功能、综合承载功能和辐射带动功能。聚焦就业、社保、教育、生育、住房五个方面出台12条民生政策,引导项目产业向园区集中、县域人口向县城和重点城镇梯次转移。全市12个教联体被确定省级示范,纳入县域教联体的义务教育学校占比达98%以上;建成县域医共体9个,宜都市、枝江市、当阳市被纳入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国家试点县;全面实现失能特困人员县级集中照护模式,集中照护率达100%。

  坚持以产业为牵引、以就业为关键、以安居为前提,建立强有力的政策落实机制,因地制宜深化聚人兴业,各项惠民政策直达快享、落地见效。枝江实行工作奖励制度,对2024年10月1日以后推荐到宜昌、枝江购房的村(社区),给予5000元/套的奖励。全市农村人口进城购房1705套,县城集聚度达45.5%。

  同时,宜昌依法维护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让农民在城乡之间可进可退。

  2月,秭归县沙镇溪镇梅坪村,漫山遍野的柑橘生机勃勃。果农们忙着施肥,孕育下一个丰收年。

  “家里种了10亩柑橘,一年能挣七八万。”村民余先云说,靠着这些果子,腰包越来越鼓。据悉,梅坪村柑橘种植面积4000余亩。为支持柑橘产业发展,村里创办柑橘塑框厂、无人机飞防吊运、农资集采集配服务队等产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柑橘运出大山,畅销北京、天津、武汉等地市场,全村户均收入约10万元。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近年来,宜昌实施绿色产业富民,集中资源做大做强柑橘、茶叶、畜牧、蔬菜、中药材等优势产业,坚持跳出农业抓农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强龙头——没有龙头企业的带动,就形成不了农业产业化。2024年,宜昌实施农业产业化“六大行动”和培育壮大、招大引强、技改提升“三个一批”工程,成功申报湖北生猪产业集群,新增康农、鑫鼎2家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康农种业在北京证券交易所敲钟上市,成为湖北种业“第一股”。

  补链条——延伸拓展农业产业链,让农业增值效益留在农村、留给农民。小小一片叶,托起大产业,全市围绕建设现代茶叶强市目标,大力实施“提升绿茶、振兴红茶、发展黑茶、兼顾黄白茶”发展战略,茶产业链不断延长增粗,宜红工夫茶品牌价值达到46亿元,进入“2024中国茶区域公用品牌TOP50”第25位。宜茶集团整合七大产茶区资源,打造供应链核心竞争力,依托安琪集团海外营销网络优势,产品销往5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4年实现收入9.67亿元,进入行业第一梯队。

  兴业态——从卖“原字号”到卖体验、卖文化,短途自驾游、乡村休闲游、慢生活体验等前景广阔,宜昌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积极培育乡村旅游新业态。枝江市仙女镇向巷村全力推动“农业+休闲旅游”发展,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基地,每年吸纳游客约20万人。兴山依托朝天吼漂流,推出夜漂、洞漂等新玩法,带动周边村民发展民宿农家乐116家,户均增收3.6万元。电商直播快速发展,宜昌入选抖音全国电商交易额TOP100城市。

  树品牌——宜昌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打造品牌矩阵,用品牌覆盖农业全产业链。秭归脐橙上升为省级区域公用品牌,全省15个产地联动,共打“秭归脐橙”一张牌,品牌价值达到90亿元。长阳积极搭建蔬菜供应链平台,打造区域公共品牌“长阳山蔬”,让高山蔬菜这一老产业焕发出新活力。2024年,长阳蔬菜综合产值突破60亿元,培育10个收入过亿元的蔬菜专业村。其中,榔坪镇文家坪村实现蔬菜销售收入6亿元,人均收入突破20万元。

  宜昌树立全产业链思维,纵向上拉长产业链,横向上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推动农业产业全链条升级、全链条增值、全链条富农。2024年,八大农业产业链预计年综合产值突破2400亿元。

  春光明媚,漫步在夷陵区龙泉镇青龙村,阡陌纵横的绿色田野,花团锦簇的乡间公路,修饰一新的庭院栅栏,仿佛一脚踏进诗意流淌的田园风光画里。

  “以花卉苗木、小水果为首的美丽经济已成为咱村的主导产业,加之发展观光采摘、民宿农家乐等,村里处处皆是美景,院院体现风情。”村干部蒋美玲介绍,青龙村坚持将美学创意融入乡村肌理,对村庄金边银角地、房前屋后闲置地等进行“五小园”改造,同时依托近郊优势,激活美丽经济,一个村美民富的青龙村款款走来。

  乡村是农民生产生活的家园。如何让广大农民过上现代文明生活,让城市乡村相映生辉、共同繁荣,是城乡融合的必答题。

  宜昌市深入实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持续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档升级,千吨万人供水工程标准化管理覆盖率达83%,县乡等供水公司直管到户比例达89%;全力开展“点亮乡村道路”专项行动,安装路灯2550盏;深入推进“四好农村路”“美丽宜道”建设。实施赋能乡村振兴·电网绿色行动,430个村超前布局安装新能源汽车充电桩;行政村5G通达率100%。坚持“城市水准、农村特色”,按照“全域整治、示范创建、精品提升、未来引领”的路径,扎实开展清洁家园行动,常态化开展村庄清洁日活动,统筹垃圾、污水、厕所综合治理,建立长效管护、活动促推机制,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提档升级。

  加强基层党建,锻造基层堡垒。“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农村强不强,要看领头羊。”宜昌深入实施头雁工程和产业领军人才工程,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选好发展带头人,全面提高基层党组织致富带富、服务群众、现代治理能力。秭归县水田坝乡严坪村“两委”班子,带领全村开展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柑橘收售、商品零售等经营业务,2024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419万元,较上一年增长216%,是2021年的20倍,纯收益60万元。

  运用智慧治理,建设“数字乡村”。秭归县是国家数字化乡村试点,伴随着5G入村,村级事务也装上了“智慧大脑”,更智能、更精细。在郭家坝镇邓家坡村,独居老人佩戴的康养手表实时监测本人心率、血压,通过数字乡村云平台传输至村干部手机,村干部可直接拨通老人家里的大屏智能音箱进行视频语音通话。通过手机云平台,村民可随时察看村务信息。

  丰富“村字号”活动,劲吹文明乡风。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极具乡村特色、饱含农趣农味的“村字号”文体活动热火朝天。2024年,当阳举办的首届“村BA”篮球总决赛,吸引线万人次,既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又塑造了乡风文明新气象。

  加快农业科创中心建设,坚持科技兴农。创新驱动产业提档升级,重点围绕全市八大重点农业产业链,鼓励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与龙头企业开展关键技术联合攻关,以科技创新主导优势产业二次生长。

  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融入大市场,转化为新动能,冬虫夏草实现人工繁育,年产值超100亿元,鱼子酱年产180吨,产值超8亿元,4.0级柑橘智能化无损检测分选线条。

  “数智”融合,运用农业新质生产力为农业增效益。走进当阳市智慧农业产业园,智能化温室环控、立体化种植、物联网产销等现代设施农业种植技术应用尽用,打造了集“农、文、旅、养、赏、商”为一体的农旅融合示范基地,园区年均收入可达5000万元以上。

  深入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水稻、玉米种质PG电子推荐游戏资源创新两个项目入选省级第一批科技计划项目,实现省级重大科研项目立项零的突破,获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粮油生产全程机械化程度不断提升,山区适用农业机械的推广力度不断加强,全市农机化率达73%。

  为切实提高其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大力举办高素质农民培训班,每年培育高素质农民3000人左右,为宜昌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积蓄智慧和力量。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是深化农村改革、确保农村稳定繁荣的重要一环。

  走进当阳市刘河村,一块块整齐的土地,宛如棋盘拼接在一起,旋耕机来回穿梭,犁开新一年的希望。“以前都是细碎田,农机手都请不来,现在大不一样。”村民朱星海笑着说。

  大不一样,缘自当阳市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农田向优质、集中、连片转型。刘河村抓住机会,将1865块田块合成460块,为稳定承包权,该市建立“以图查地、以图管地”机制,实现承包地经营权信息明晰可查,变位置确权为精准化数字确权,稳定农户承包地位置、面积、承包年限不变,给农民吃上定心丸。

  在此基础上,当阳市探索适度规模经营。针对土地依赖程度降低的农户,引导农户与村集体签订规范流转合同,开展托管服务。对选择不流转、不托管的农户,通过“远田变近田、差田变好田、碎田变整田”方式,引导农户间互换土地经营。

  宜昌市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长效管理机制,枝江市、宜都市分别入选部、省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

  破解“谁来种地、怎样种好地”难题,五峰创新茶产业社会化服务,构建茶企、服务队、村集体和茶农四方利益联结机制,让茶农采收无忧、增收不愁,经验在全省推广。宜昌启动柑橘社会化服务试点,推动社会化服务由粮油向多经作物提质扩面。

  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宜昌将农村集体三资作为关键环节,摸清家底账、完善制度监督账、盘活数据账、结好实事账,推动村集体三资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据不完全统计,政策实施前(2019年),全市经营性收入总计仅2.59亿元,10万元以下的村占比约50%,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薄弱;政策实施后,村级集体经济取得长足发展,每年集体经营性收入逐年上升,2024年度突破6亿元,村均收入达到48万元,10万元以下村清零。

  宜昌在全省率先开展“合作社+金融”农村金融改革创新,建立涉农信贷担保风险补偿基金1.5亿元,年涉农担保总额可达30亿元以上。

  坚持“科技+改革”双轮驱动,助推宜昌农业高质量发展。宜昌始终聚焦当前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最紧迫、最关键的问题,坚持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用好关键一招,变一张张施工图为实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