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G(中国电子)官方网站-新时代电子游戏平台

“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何以落地-PG电子商务中心
PG电子商务中心-商务部直属事业单位|专注电子数据交换与数字商务服务
“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何以落地
栏目:行业动态 发布时间:2025-04-10 09:13:37

  

“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何以落地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2017年,为破解乡村人才短缺难题,湖北省咸宁市启动“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由咸宁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具体实施,面向咸宁农村地区,定向培养懂技术、能扎根、用得上、会致富的乡土人才。

  八年来,这个计划宛如一颗生机勃勃的种子,在咸宁市的各个乡村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目前,咸宁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定向培养、精准滴灌、持续赋能”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累计输送2310名农村实用人才,46.6%进入村“两委”,36.28%返乡创业,形成了“培养一人、带动一片”的乡村振兴生力军。这些人才从村里来,到乡里去,活跃在鄂南的每一寸土地上,在田间地头、山水之间挥洒汗水,已成为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

  2016年,湖北省咸宁市的一项调查结果令人忧心忡忡:村“两委”班子成员的学历结构堪忧,大专及以上学历者仅占9.61%,而初中及以下学历却高达40.69%。这一现状犹如一道枷锁,严重束缚了乡村发展的步伐。

  面对这一严峻挑战,咸宁市于2017年5月发布《“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实施方案》,吹响了乡村人才振兴的冲锋号。其目标清晰而坚定:在5年时间里,每年培育200名40岁以下的青年农民,让他们接受大专教育后回归乡村,成为懂技术、能扎根、用得上、会致富的乡村建设主力军。咸宁职业技术学院毅然肩负起这一使命,踏上了助力乡村人才培养的征程。

  培养乡村建设主力军,首先要精准招生,在田间地头挑出“好苗子”。“我们主要招收45岁以下、具有高中(中职)学历、学习意愿强烈、愿意扎根农村的在乡农民、返乡创业农民工和复员退伍军人。”生物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王宗莉告诉记者,招生突出“三优先”原则,即优先招录村“两委”后备干部、退伍军人、返乡创业青年,结合笔试与面试,考查学员农村政策掌握情况,以及结合农业知识分析乡村振兴案例的能力,进行综合选拔。

  学院的老师们化身“乡村使者”,深入到咸宁市的905个行政村,与当地村委会紧密合作,举办了一场场别开生面的招生宣讲会。为了吸引更多有潜力的青年农民,学院不仅降低了入学门槛,还简化了考试流程,更注重考查考生的实践经验和对农村发展的独特见解。

  更有吸引力的是,全部学费由市、县财政全额承担,学生仅需承担住宿费与生活费。对于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学院提供创业启动资金、免息贷款等政策支持,减轻学员负担,同时设立了一系列丰厚的奖学金和助学金,优先资助脱贫家庭学生。这些补助政策如同温暖的阳光,照亮了学员们的求学之路,减轻了他们的经济负担,让更多农民怀揣着梦想积极报考。

  不仅如此,学院考虑到学员们的实际情况,推行“淡学旺工、分段教学”,也就是农忙时节实践,农闲时节集中授课,累计修满学分即可毕业。“我们上课是在每周五到周日,这是根据班里PG电子客服中心80%学生的时间安排的,让我们的工作和学习都能兼顾。”2019级学员、嘉鱼县潘家湾镇四邑村村民熊兰告诉记者。

  难得的学习机会、贴心的就读政策,让“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广受欢迎,五年时间结束后,该计划延续至今,实际招生人数远超预期。

  为了让学生学有所用,课程必须“有干货”“接地气”。学院精心构建了多元化的课程体系,紧密围绕乡村实际需求,开设了现代农业技术、电子商务、中小企业创业与经营、乡村旅游、乡村建设规划等专业课程,为学员们打开了通往乡村发展新时代的大门。

  在理论教学中,学院邀请了行业内的知名专家学者和经验丰富的教师授课,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生动的实践案例。

  实践教学更是精彩纷呈。学院建设“乡村振兴学院—县市分院—田间课堂”三级教学网络,将课堂设在嘉鱼蔬菜基地、通山茶园等120个实践点,为学员们提供了亲身实践的广阔舞台。

  学院充分考虑到学员们的生产生活实际情况,创新采用“送教下乡”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对于一些基础理论课程,借助线上教学平台,学员们可以在农闲时刻随时随地自主学习。而对于实践操作课程和重要的专业课程,老师们则不辞辛劳,奔赴学员所在的乡村进行集中授课,让知识的传递更加便捷高效。

  此外,学院注重实践教学与项目驱动的紧密结合,设立了一系列与乡村发展息息相关的实践项目,如农村电商平台搭建、乡村旅游规划设计等。学员们以小组为单位,化身“乡村创客”,积极参与到项目实践中。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锻炼了团队协作能力,更学会了如何在实践中解决一个又一个实际问题。

  “在校期间,学员须完成‘五个一’实践任务:参与一个产业项目、解决一个技术难题、带动一户村民增收、设计一个创业方案、提交一份村情报告。”王宗莉告诉记者,为此,学院推行了“三导师制”,由校内教授担任学业导师,企业高管担任创业导师,乡土专家担任技能导师,全方位提升学生素质。

  2019级学员卢晓芳就是一位优秀代表。她经营着通山县的一家合作社,流转了千余亩土地发展林果种植与林下养殖。在校期间,她依托学院“三导师制”指导,创新农产品线上线下销售模式,年销售额突破60万元,带动当地农户就业。

  学院还积极搭建交流平台,组织丰富多彩的经验分享会、创业交流会等活动,帮助学员们相互学习、相互启发,共同成长。同时,学院与政府部门、企业等建立了广泛而紧密的合作关系,为学员们提供了丰富的就业创业信息和资源对接服务。

  “2014年我回乡创业,跨行养鸡,但因缺少管理知识,事业一直没有起色。在学院学习中小企业创业与经营专业后,我慢慢掌握了企业经营管理的相关知识,也打开了创业的视野。”2018级学员张亮告诉记者。在校期间,他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各项创新创业项目,在“三创赛”“挑战杯”“互联网+”等大学生创新创业赛事中屡获奖项。如今,他领办的嘉鱼县林下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创新推广“一个鸡别墅、300天、一户一年增收5000元”的养殖模式,带动万余农户增收致富。

  “黑猪西施”“孔雀公主”“龙虾大王”“黄袍农夫”“大幕羊倌”“土鸡司令”……一个个青年人才从村里来,到乡里去,成为创新创业的典型和“永久牌”乡村振兴带头人。

  为了让学员学有所用,真正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大展身手,学院开发了“乡村振兴公共服务平台”,包含学习课程库、专家能手库、企业库,提供政策咨询、技术指导、产品供需对接等服务,累计解决学员问题5000余项,共建村村播学院,培养电商+直播人才。

  毕业不是学习的终点,而是干事创业的新起点。学院建立“校友产业联盟”,组织学员开展“回村服务月”活动,2024年促成跨村合作项目15个,带动集体经济增收超200万元;实施“终身学习包”计划,为毕业生免费开放线上课程、专家答疑等资源,持续赋能乡村振兴。

  “虽然毕业了,但有什么问题还是会咨询学院的老师们,我之前还回校给学弟学妹分享过经验。”熊兰说。学院搭建的沟通平台,如同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交圈,让他们结识了志同道合的朋友,集聚了优质资源,为他们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机会。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石。大家要保持初心,脚踏实地做实产业,精益求精做优产品,努力打造‘一村一品’的特色发展之路,让每一个乡村都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特名片。”学院党委书记高焕清说。

  未来,学院将紧密结合地方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持续深入实施“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培育更多有知识、有技能、有情怀的新农人,锻造一批又一批引领乡村发展的“领头雁”。“我们立志形成具有特色的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咸职模式’,擦亮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的品牌。”高焕清表示。(马芬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赵艺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