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呼喚人才,人才成就鄉村。內蒙古持續完善政策、創新機制、搭建平台、營造環境,優化人才“引育留”生態鏈,讓各類高素質人才在鄉村匯聚,打造一支沉得下、留得住、能管用的鄉村人才隊伍,帶著農牧民干、幫著農牧民賺,讓更多群眾共享鄉村蓬勃發展的紅利——
在通遼市科爾沁區,田文榮創建“阿圖納拉”品牌,讓家鄉牛肉變身熱銷全國的美味零食﹔在赤峰市敖漢旗,楊亮用北虫草“串”起循環產業鏈,帶動聯合社年淨利潤突破千萬元﹔在呼倫貝爾市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李慶國成立大豆種業公司,手握8個獨家品種,繁育出6.8萬畝“金豆田”……
走進位於通遼市科爾沁區的阿圖納拉公司生產車間,工人們正在PG电子软件生產線上有序忙碌著。切割、調味、稱重、打包……一條條生產線火力全開,營養美味的通遼牛肉被加工成牛肉干、牛肉醬等爆款產品,即將銷往全國各地。
該公司是通遼市農牧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擁有3家現代化工廠,開發出40余款肉類休閑食品,將土特產裝進真空鎖鮮包裝,擺在超市、便利店等近萬家門店的貨架,成為全國消費者的解饞零食。
這家年產值達6億元的公司創始人田文榮,曾在北京等地從事互聯網、游戲、唱片等“高大上”行業。2016年返鄉改行成為“新農人”。這令人費解的跨行,始於一個簡單的念頭:“看到家鄉牧民因為肉賣不出去而愁眉不展,就想幫一把。”
這一幫就是近10年。如今,該公司日產成品2噸,業績逐年攀升。2024年,其自有品牌銷售4000萬元,助力通遼肉牛產業從“賣牛肉”變為“賣牛肉食品”,將更多產業增值收益留在本地。
從“雁南飛”到“鳳還巢”,如今,越來越多的“田文榮”選擇返鄉施展抱負。他們熟悉家鄉的一草一木,對故土感情深厚,在發展產業、整合資源等方面,對鄉親們更具帶動作用。然而,吸引鄉土人才真正筑巢,不能僅靠“感情牌”,更需要精准高效的政策托舉,才能將鄉愁轉化為可持續的生產力。
自2022年國家啟動實施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培育“頭雁”項目以來,內蒙古自治區農牧廳通過“優中選優+靶向培育”雙輪驅動,在自治區范圍逐級遴選產業振興帶頭人,委托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農業大學等5所培育機構,開展定制化、體驗式、孵化型培育。“目前,內蒙古累計培育‘頭雁’2638人。經過培育后,‘頭雁’在產業發展、聯農帶農等方面的推動作用日益凸顯。”內蒙古自治區農牧廳二級巡視員鄭風忠說。
當人才羽翼漸豐,更需要制度性東風助其翱翔。內蒙古先后出台“頭雁”項目傾斜政策209條,內容涉及種養補貼、飼草收儲、畜牧良種補貼等農牧業產業支持以及職稱評審、人才評選、優秀表彰等人才評價工作機制﹔內蒙古自治區農牧廳與內蒙古銀行合作發布“頭雁貸”金融產品,採用靈活多樣的抵押方式、專屬的優惠利率、便捷的借貸流程、多樣的還款方式,為產業振興注入金融活水……
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棲。如今,隨著一系列人才政策的落地,一幅“人才點翠、沃野生金”的祖國北疆鄉村新圖景正徐徐展開。數據顯示,2024年,內蒙古“頭雁”項目通過直接拉動、服務帶動、輻射聯動55.5萬余戶農牧民戶均增收1.2萬元。
在赤峰市敖漢旗新惠鎮三寶山村,一株株金黃的北虫草在大棚裡整齊排列,空氣中彌漫著菌類特有的清香。這裡是“80后”新農人楊亮打造的虫草王國。
這位中專畢業時“為生存發愁”的農村青年,如今擁有國家級示范合作社總經理、高級農業師等多個頭銜,他經營的敖漢旗惠州北虫草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年產值達750萬元,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累計帶動700余人捧上“金飯碗”。楊亮笑稱自己的逆襲密碼藏在一次次的培訓筆記裡:“若沒有有關部門的悉心培育,北虫草可能至今還是‘土疙瘩’。”
2016年起,楊亮在市、旗兩級農牧局的推薦下,參加了農業農村部管理干部學院、內蒙古自治區農業廣播電視學校的高素質農牧民工程等培訓。“作為一個中專生,能走進清華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多個高等學府,面對面得到資深專家的指導,這放在以前想都不敢想!”楊亮翻著泛黃的培訓筆記感慨。
各種各樣的培訓讓楊亮的思維越來越開闊。“以前隻知道埋頭種‘草’,賣鮮‘草’,培訓后才意識到北虫草渾身是寶。”他指著培養基廢料加工的有機肥說,“專家一句話點醒我——把初級農產品當原料賣最吃虧!”
2019年,參加赤峰市農業廣播電視學校青年農場主培訓后,楊亮聯合其他學員組建了內蒙古蒙新聯種養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推行“聯合社+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戶”模式,實現產品多元化、品牌化發展。2020年,楊亮在聯合社內部構建循環產業鏈:北虫草培養基被加工成牛羊發酵飼料,低價賣給養殖合作社,牛羊糞污與培養基廢料制成有機肥供給種植合作社。同時,楊亮以高於市場價格收購各合作社的農畜產品,並幫助大家找銷路。目前,聯合社擁有7家合作社、9個家庭農場,管理耕地2.32萬畝、牛羊近5000頭、北虫草150萬盆。2024年,聯合社淨利潤超過1000萬元,社員年均增收6萬元。
楊亮的“點草成金”故事,正是內蒙古全域推進高素質農牧民培育工程的生動注腳。內蒙古自治區農牧廳以鍛造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鄉村振興“多面手”為目標,構建覆蓋12盟市85個旗縣的四級聯動培育體系,持續為鄉村振興輸送人才動能——2023年中央財政投入8924萬元培育2.3萬余人,學員滿意度達99.9%﹔2024年再獲中央財政8707萬元支持,培育學員1.2萬余人,學員滿意度達99.7%。
“培訓改變的不僅是技術,更是眼界!”鄂爾多斯市杭錦旗高素質農民培訓班學員高雲也深有感觸。之前還在為牛羊銷路窄而發愁的他,去年注冊成立了公司:“以前覺得養好牛羊就行了,培訓中老師反復強調‘沒有質量和品牌加持,好肉也難出草原’,今后我要打造自己的品牌,推進農畜產品精深加工,提升產品附加值,讓企業從‘賣肉’轉向‘賣品牌’,帶動周邊農牧民一起致富。”
當返鄉人才的“歸巢效應”與復合型人才的成長在廣袤鄉村交匯,越來越多的“新農人”逐夢沃野,描繪出鄉村振興的萬千氣象。
在呼倫貝爾市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全區農村牧區青年致富帶頭人”李慶國以“種業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帶動1.5萬農戶年均增收近萬元——建起2萬噸級倉儲中心,保價收購周邊村屯糧食,糧價低迷時按保底價結算,市場走高時則隨行就市,讓農民吃下“定心丸”。
2020年,李慶國成立呼倫貝爾市中農種業有限公司,聯合中國農科院、內蒙古農牧業科學院等8家科研機構組建大豆種質創新合作聯盟,專攻農業種源“卡脖子”難題。2024年,種業公司大豆良種繁育面積達6.8萬畝,為周邊農牧民提供了110個就業崗位。如今,他的種業公司擁有8個獨家品種經營權,其中包括內蒙古2025年農牧業主導品種“蒙科豆9號”。
在素有“塞外藥鄉”之稱的赤峰市喀喇沁旗,李蘋從城市“逆流”返鄉,接過父輩手中藥材種植的“接力棒”。面對藥農“選種如開盲盒”的困境,她創立了內蒙古金百禾種業有限公司,建立了種子種苗繁育基地,引入先進技術、嚴格管控質量,為藥農選育優質種子、種苗。同時,定期開設田間課堂,為藥農提供種植全過程技術指導。
如今,她的公司種子加工相關工作年均帶動1.2萬人在家門口就業。公司年供優質種子500噸左右,帶動當地2600余戶農戶繁育約7萬畝種子種苗,成為輻射呼倫貝爾市、新疆昭蘇縣、甘肅張掖市等地的中藥“種源庫”……
鄉村全面振興,關鍵在人。為激勵更多的“田秀才”“土專家”“農創客”扎根鄉村大展身手,讓農牧民從“身份象征”轉變為“能力認証”,內蒙古打破學歷、論文、資歷“硬指標”,為農牧民量身定制職稱評審體系——
自2021年起,內蒙古自治區農牧廳、人社廳聯合在赤峰市、錫林郭勒盟開展了為期2年的農牧民職稱評審試點工作﹔2023年,兩部門聯合印發《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民職稱評審管理辦法》,設立農藝(農經)、畜牧(獸醫)、工程(農機、水產專業)3個類別的農牧民職稱。目前,內蒙古已有2411名農牧民獲評高、中、初級職稱,他們均來自農牧業生產一線。
“當前內蒙古鄉村人才隊伍建設在資金統籌、跨部門協作等方面仍需加強。接下來,我們將靶向施策,加強本土人才培育和創新創業扶持,進一步優化人才評價機制與激勵機制,以人才驅動助力產業發展,為鄉村振興注入源頭活水。”內蒙古自治區農業廣播電視學校校長石雲峰說。(記者 方圓)
內蒙古自治區農業廣播電視學校開展“北疆新農人”直播培訓。 “全區農村牧區青年致富帶頭人”李慶國在田間查看種子。…
進入春季學期,呼和浩特市團委聯合內蒙古12355青少年服務台、呼和浩特市檢察機關及呼和浩特市四區團組織力量,開展“12355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與法同行、健康成長”雙主題活動。活動通過沉浸式體驗、互動式教學等方式,深化青少年法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服務。…
人民日報社概況關於人民網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合作加盟供稿服務數據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聯系我們
人 民 網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